體味“兩會”代表委員對建筑業發展的諫言與心聲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徐征:以高質量發展賦能行業新生
徐征表示:只有服務國家戰略,才有企業的大市場和長遠發展。
近年來,上海建工發展的新興產業,都是圍繞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這個大局來進行的?;?/spa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等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上海建工著力發展了城市更新、水利水務、環境工程、數字化工業化建造和建筑服務業五項新興業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凸顯了黨中央對于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國家戰略的高度重視。早在多年以前上海建工就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進入環境治理這一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并且依托上海建工扎實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體系完整的技術儲備,做好了對接國家戰略的準備。
上海建工在從“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務商”轉換,這不僅是業務范圍的升級,更是經營理念的突破。
在城市更新領域,上海建工以“不停航、不停業、不拆遷、不封路”的更新理念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以全產業鏈優勢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水利水務、環境工程領域,上海建工建立了全國領先的環境風險評估、土壤和地下水治理、固廢處理等技術研發與應用平臺,實現了環保業務從“地上”延伸到“地下”,初步形成“水—土聯動” “水—岸聯動”業務新模式,取得環保業務全生命周期服務的新優勢;在數字化工業化建造領域,建造了國內首座和國內最長全尺寸3D打印人行景觀橋,自行投資、設計、建造的首個鋼結構裝配式住宅項目也順利推進;在建筑服務領域,“營造商”平臺注冊分供商數量穩步增長,裝飾建材采購與園林機械租賃成功登陸專業化商城,在部分項目試點啟用智慧無人倉,不斷探索“互聯網+產業服務”新模式,創新擴展了金融征信平臺。
徐征強調,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上海建工作為推動中國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有能力更有責任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建筑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實現建筑產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在徐征看來,只有打通從科技創新需求的源頭到實際推廣應用的傳導機制,建立創新的傳遞鏈、價值鏈、服務鏈和反饋鏈,才能形成有效的創新驅動力。
近年來,上海建工堅持科技創新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不斷提升工業化、綠色化、數字化建造水平,將裝配式技術和工藝從住宅拓展到公共建筑、基礎設施,以技術集成創新帶動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能力升級,由此進一步加快產業現代化步伐。
徐征表示,上海建工正在積極構建以建筑全產業鏈協同聯動和全生命周期服務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基礎和支撐,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發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堅持打造一流的科技創新與管理平臺,推動“產學研用”高效融合,通過高強度技術研發和技術集成,使BIM、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助推建筑業從設計施工到運維更新全產業鏈、全服務鏈的轉型升級。
談及未來,徐征表示,上海建工在對標國際一流企業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業務管控等核心能力,他強調,“我們致力于打通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脈’,追求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的發展,從而不斷增強自身服務國家的能力和實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五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程并強:強化統籌企業協作共同打造高端產業鏈
程并強建議,要發揮產業龍頭引領作用,圍繞打通產業鏈、供應鏈,深化央企合作、央地協同,加快轉型升級;特別是要整合國家各類企業優勢,集中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實現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上有突破、有保障。
首先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牽頭組織中管金融類央企對實業類央企、科研院所等,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上給予特殊的財政支持、金融支持、政策保障,從而推動重點產業鏈的打造、打通、補短和延伸。
其次,加強企業間的合作。打造高端產業鏈絕不是央企“獨角戲”,一些地方國企、大型民企在部分新興產業、高端產業、支柱產業擁有技術領先優勢,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同行業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民營企業攜手發力,并給予產業政策支持,共同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
再次,加強協同協調。建議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建立央企內部協同及爭議解決機制,進一步加強在打造國家重點產業鏈方面的協作,并實現重點產業鏈上各方的均衡平穩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新華聯集團董事局主席傅軍:加強“新基建”:賦能傳統產業、實現創新轉型
傅軍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和世界經濟帶來重大沖擊,加強“新基建”對于穩投資、穩預期、穩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加強“新基建”更是賦能傳統產業、實現創新轉型的重要方式。在他看來,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的支撐下,“新基建”可以創造與滿足新需求,促進消費升級,促進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發展,實現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從而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為更好地建好、用好新型基礎設施,傅軍建議:
一是做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布局。建議將“新基建”計劃納入五年發展重點規劃,并與財政政策相配套。國家層面應與省市層面在項目建設上相銜接、呼應,并注重區域之間的協調、聯通。應充分考慮東西部資源需求和供給差異來進行科學的規劃布局,避免形成數字鴻溝?!靶禄ā庇媱澮怀?span style="font-family:Calibri;">5G網絡、數據中心等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意義的建設項目,同時應該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與民生直接相關的投資項目放在優先的位置。
二是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基建”。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導的思路,政府做好規劃布局和政策支持,鼓勵不同市場主體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靈活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在團隊、產品等方面形成合力。發揮好政府和國有大型企業在一些關鍵領域的主導作用,同時全面打通和拓寬民間投資、民營企業進入“新基建”領域的渠道。探索創新“新基建”投融資機制、經營管理機制、投資回報機制等,充分調動民營企業參與“新基建”的積極性。
三是完善“新基建”配套服務保障體系。根據“新基建”項目的特點,通過電力直供、土地靈活使用等方式優化電力、土地等資源的供給。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提高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降低對外依存度。完善相關的立法工作,對數據資源的公開、采集、利用等形成法規,一方面打破信息壁壘和數據孤島,實現數據資源的有效整合、暢通流動和創新利用,另一方面防止信息濫用,有效保證公共信息和公民個人信息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佳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在“新基建”背景下審視智慧城市建設
劉偉建議,在新基建投資大熱的背景下,調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向。針對此次疫情暴露出的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劉偉就在新基建領域如何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有序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快以“城市大腦”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俺鞘写竽X”相當于城市的中樞神經系統,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空天地一體化、5G和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的一個城市信息模型和平臺型人工智能中樞。
二是研究出臺建設“城市大腦”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指導意見,規范和指導全國建設。建議首先要從體制層面進行城市治理結構與治理規則深層次的變革,真正形成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高效協同全景式的管理模式。通過標準引領,促進數據互聯互通。通過規劃,建立各個領域的規劃目標和實施途徑,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
三是聚焦核心場景應用,逐步提升運用效能。建議早期以建立交通大腦、公安大腦、應急大腦、醫療大腦為突破口,搭建首期大腦平臺,初步實現“城市大腦”在交通、公共安全、應急、公共衛生等領域率先統一落地。第二步再逐步完善“城市大腦”功能,拓展到文旅、環保、社區等民生領域,不斷提升數據在城市治理中的運用效能,推動“城市大腦”的全面深化應用,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四是改變建設模式,由單一向多元模式轉變。政府要以開放的心態允許市場在更大的空間里試錯,我國的智慧城市項目建設模式,應該逐步從政府主導的單一模式向社會共同參與、聯合建設運營的多元化模式轉變;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基建投資方式上要規范并推動PPP,避免明股實債等,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五是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實現核心科技的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新技術、新產品最敏感;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堅持“產”為主導,即企業為主導;建議優選出一批全國“城市大腦”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建設“城市大腦”,推動產業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發展芯片、傳感器、云平臺、基礎軟件、行業軟件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軟硬件,實現“城市大腦”建設的安全可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馮遠: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增強城市建設韌性
馮遠聯名全國政協委員王翠坤、王美華帶來了“關于加強‘韌性城市’建設的建議”的提案。
馮遠認為,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功能的不斷延伸,未來城市將面臨更多復雜且極具不確定性的風險災害。尊重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增強城市建設的韌性,讓城市持續健康發展,必將成為城市科學治理的未來方向。“韌性”是最早在物理學中被使用的一個概念,后逐漸被引用到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領域,出現了“城市韌性”、“韌性城市”的說法,并在20世紀末被引入中國?!绊g性城市”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城市建設理念,代表著未來城市發展方向,其基本特征體現在:一是當災害發生時,城市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對其產生的影響;二是城市能夠從災害中快速恢復,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通俗來講,就是城市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各類災害風險。
具體到如何構建,她進一步表示,“韌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建議從政策制度、工程技術、社會管理、文化觀念等方面進行系統構建。
政策制度方面。要加強韌性城市研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和城市發展需要的韌性城市基本理論、指標體系、規劃方法和相關建設管理及技術標準,做好韌性城市規劃建設的頂層設計。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在災害發生時為居民提供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降低災害損失,幫助災后快速恢復。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城市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及時發現潛在風險,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工程技術方面。要將韌性城市理念貫穿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維的全過程。將防災目標和指標分解到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中;在傳統建筑設計中,考慮“彈性”設計,提升技術預見性;在防災方面,從建筑抗震、抗洪、抗風的傳統設計思維方式向適應性、可恢復性設計思維轉變,盡可能減輕災害對建筑物造成的損傷;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提升城市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信息服務等功能。
社會管理方面。要提高政府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要從單一風險應急管理模式向多領域、跨學科、多部門協作的應急工作模式轉變。
文化觀念方面。要通過組織應急救災演練、媒體宣傳等途徑,提高公眾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要關注公眾面對災害的情緒反應和災后的精神恢復,及時給與必要的心理干預,縮短災后不良情緒的恢復時間。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揭新民:打造政府投資工程陽光化監管平臺
揭新民表示,政府投資工程項目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目前許多項目還是以粗放型管理為主,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政府投資項目未形成全過程陽光化的監管機制;二是投資管控方式落后,導致項目超概現象發生;三是項目建設數據分散,無法形成投資決策依據。
揭新民通過對當前政府投資建設工程項目的管理機制以及投資管控模式的現狀進行調研分析,提出“依托BIM技術等科技手段,在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領域,建立投資管控和協同管理平臺的建議”,從而實現對政府投資工程項目全過程陽光化,精準化管控的目的。
具體做法一是在政府投資的建設項目,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的精神,大力推廣BIM技術以及基于BIM技術項目協調管控平臺的應用;二是項目建設的監管單位開發并建立財政投資管控平臺;三是通過項目建設方基于BIM的項目管控平臺和監管方的財政投資管控平臺進行無縫對接,財政投資管控平臺獲取項目要監控的數據。四是項目建設管控模式上依據《關于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要求,通過基于BIM全過程工程咨詢的方式,保障平臺間的對接和實時監管的落地。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奧潤順達集團總裁倪海瓊:大力推廣節能門窗讓建筑更節能
倪海瓊表示,為了讓建筑更節能,讓生活更美好,發展超低能耗建筑和應用節能門窗是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已從以前的‘有住就行、有房就行’上升到‘住好才行、房好才行’。特別是經歷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后,人們更加注意到打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尤為重要。
倪海瓊建議,可以鼓勵公共建筑和新農村建設中率先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并借鑒城市住房裝修分期付款或新能源汽車一次性補貼的模式,對農村住房翻建超低能耗建筑或節能改造給予貸款資金支持或一次性資金補貼。
倪海瓊建議,將節能門窗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必選項目清單,設立專項獎勵資金,鼓勵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優先采用節能門窗、智能遮陽等環保產品。同時,優先在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如學校、醫院、體育場館、機關單位等新建或改造項目中應用節能門窗,發揮標桿示范作用。同時還需建立健全節能門窗的政策法規,有序提升建筑節能標準,加快完善對建筑門窗工程的全過程監管,通過加強現場抽檢、加嚴執法力度,確保產品質量不降低。此外,還要加強宣傳引導,使民眾了解節能門窗的優越性,提高對不合格門窗辨識和維權意識。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荻港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來輝:加快制造業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張來輝認為,“新基建”帶來新機遇,要以創新驅動傳統制造業的“顏色轉變”,實現綠色發展。
水泥行業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滿足了城鎮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節奏加快的需要,已成為國民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建材產品。水泥行業在大多數人眼里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而近年來水泥行業通過轉型升級和環保升級改造,行業形象已今非昔比。
張來輝建議,有關部加強產能置換監管,防止利用產能置換政策擴大產能和新增產能的現象。在現有產能發揮不足的省份,嚴控新增產能。建議將水泥行業從高污染高能耗名錄中移出;出臺水泥行業轉型升級規劃;推進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固危廢處置規劃;制定環保標準要和現有的環保技術相適應,要和現有的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對水泥行業現有的脫硝、脫硫技術進行調研,推廣先進技術;利用環保專項基金,鼓勵高等院校和相關企業攻關污染減排技術。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加快木竹結構建筑和建材產業發展
劉東生認為,我國木竹結構建筑和建材產業已經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目前正是加速發展的良機。
對此,劉東生提出3條建議:一是提升木竹結構建筑和建材產業發展戰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有關部門參與,建立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全面綜合施策,制定資源培育、產業發展、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科技支撐、政策支持等戰略體系,在有條件的地區和允許建設開發的各類自然保護地區域率先推廣。二是出臺木竹結構建筑和建材專項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加快推進推廣綠色建筑建材的相關政策落地實施,將木竹結構建筑建材產業發展列入“十四五”專項規劃,組織相關部門共同編制。三是強化科技和政策支撐。推動木竹結構建筑和建材產業標準化建設,完善產品分類、質量、環保、安全、抗震等標準體系。加強技術研發,重點推進木竹建筑建材定向培育、組裝配套、技術創新、檢驗認證等關鍵技術提升,同時,引進、吸收國外多層及高層木結構建筑技術。加強人才培養。研究制定相關財政獎補、財稅優惠、金融支持、建設用地等支持政策。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和行業對木竹結構建筑和建材的認可度。
政策修訂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與建造師分會會長陳華元:建議對建筑業實行更大規模減稅降費
陳華元介紹,建筑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但在稅收方面存在著四個方面制約。
一是跨區服務稅源爭搶現象。營改增后,以項目預繳+法人匯算模式繳納流轉稅,取消同一地級市外出經營許可證辦理,一些地方政府為留住稅源,設置市場壁壘;二是外區預繳稅率相對偏高。行業銷項稅率從11%降至9%,但預征率仍為2%,企業名義稅負下降,稅金支出沒有顯著變化;三是利息支出進項稅無法抵扣。此舉不符合增值稅稅制原理,也增大了企業稅金支出壓力;四是“走出去”面臨稅收風險。稅收協定約定不夠全面,在部分國家享受稅收優惠,在國內需補交稅款。一些國家稅制變動頻繁,涉稅爭議時有發生。
對此,他提出四點措施:
一是優化建筑業外區預繳制度?;謴屯坏丶壥袃冉ㄖ椖吭鲋刀惥偷仡A繳政策,減少稅源搶奪,支持建筑企業跨地區集團化經營。將項目所在地預征率降低至0.5%-1%,減輕因預繳稅金超出項目實際稅負帶來的資金支出壓力。二是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以部分行業為試點,允許抵扣利息費用進項稅,建立完整的增值稅抵扣鏈條,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激發企業參與新基建等長周期項目的投資建設熱情,拉動行業整體復蘇。三是加大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力度。在湖北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將既有社保費、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稅費減免征優惠延長至2020年全年。對重點防疫企業在停工停產期間發生的固定成本、防疫支出準予加計扣除。四是加大對建筑企業“走出去”的稅收扶持。擴大我國稅收饒讓政策范圍,減輕建筑企業境外投資稅收負擔。健全國際稅收爭議解決機制,從國家層面推動成立跨境稅收爭議解決委員會或“一帶一路”稅收爭議處理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建工總工程師王美華:加強科技創新引導提高科技成果質量
王美華認為,我國科技創新相關規劃指標體系存在不足。“十三五”規劃大幅度增加了與創新相關的指標,但部分指標卻不能反映創新驅動的真實能力。
王美華建議應完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反映創新的指標體系,從創新成果的國際競爭力的視角出發,探索設立能夠反映國家真實創新能力的指標,如單位GDP知識產權使用費收入等。
在具體的指標設計中,五年規劃指標體系盡量少選擇數量型和手段性指標,而更多的選擇反映質量和結果的指標,使得規劃指標體系在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和實現新的發展目標方面發揮更強更好的引導和指導作用。
此外,王美華建議要加快完善科技創新政策評估督查機制,進一步加強科研體制改革。應及時向社會反饋評估結論,要通俗易懂地公布科技創新政策的目標、實施內容、所取得成果、自我檢查結果以及該科技創新政策的下一步政策導向。在體制改革方面應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價值觀,科研項目課題應注重應用導向,科研投入和科技產出應齊頭并進,應建立公開科技成果的交易平臺,形成成果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再次,完善科技評審和公示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翠坤:堅持工程設計審查制度守住建筑結構安全底線
王翠坤聯名全國政協委員馮遠、王美華帶來了“關于堅持工程設計審查制度、守住建筑結構安全底線”的提案。
王翠坤注意到,現階段建筑市場仍然存在較多亂象,許多設計單位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接受建設單位不合理的設計周期、設計費用及限額設計等要求,致使設計文件質量及安全難以保證。此外,施工圖審查還是很多政府技術政策的把關環節,如裝配式建筑相關要求、抗震的超限審查的措施是否得到落實,如果取消施工圖審查,這些把關也就無法實現。
2019年國辦11號文《關于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試點地區要進一步精簡審批環節,在加快探索取消施工圖審查(或縮小審查范圍)、實行告知承諾制和設計人員終身負責制等方面,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同時又提出“實行聯合審圖和聯合驗收,將消防、人防、技防等技術審查并入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
《意見》一經發布,引起行業熱議。但在王翠坤看來,個別地區取消或變相取消施工圖審查,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對此,王翠坤提出了應以守住建筑結構安全底線為原則,堅持工程設計審查制度的建議:
第一,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王翠坤表示,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習總書記明確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在涉及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風險的建筑工程行業,更應該堅持法治理念,從國家安全的高度認識建筑結構設計安全,以底線思維防范化解建筑結構設計安全風險,堅持改革與防范安全風險協調統一的原則,既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進行改革,更不能以保障安全為借口阻擾改革,依法辦事才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當前《消防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都對工程設計文件審查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賦予了施工圖審查“行政許可”性質和“行政審批”及“政府監管”職能。只要國務院這些法律、法規及條例沒變,就要堅持工程設計審查制度。
第二,完善圖審制度,守住結構安全底線。“美國、加拿大、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設有圖審制度,我們可學習借鑒其在運行機制、圖審標準、圖審內容、執業責任、保險制度、立法執法與政府監管職責界定、企業和個人從業風險防控以及行業組織發揮作用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及作法,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蓖醮淅Α吨袊ㄔO報》記者舉例說道,如逐步將“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轉變為“工程設計文件審查”或“工程設計安全審查”,通過各種監管手段,真實反映設計質量技術和安全水平。
第三,提高審查效率,不斷完善審查機制。王翠坤認為,為適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需要,應在堅守建筑結構安全底線的前提下,以大幅提高審查效率為導向,堅持并不斷完善設計文件審查制度。其主要工作可從建立健康可持續圖審運行機制、實施多審合一、精簡圖審范圍及內容、分節點進行圖審及施工許可審批、實施數字化圖審、構建圖審從業人員準入退出機制、推動全國范圍內圖審資源共享等。
第四,研究探索社會保險制度。在王翠坤看來,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研究探索通過實行社會保險制度,同時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水平,保證工程質量,推動工程建設各方誠信體系構建等。
全國人大代表、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完善預制裝配式建筑產業管理體系
在陳錦石看來,當前,預制裝配式建筑依然存在預制裝配式建筑各地評價標準口徑不一、預制裝配式深化設計人員執業資格認證制度缺失、推廣使用豎向預制結構構件的進展十分緩慢、推廣使用的輕質隔墻板技術有待提升的問題。
陳錦石建議,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NPC技術體系,在降低成本、施工便捷、安全等領域加大研發,不斷完善預制裝配式建筑產業管理體系,推動預制裝配式建筑產業更好發展。第一,加快落實預制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的統一性,并且完善評價標準的條文解讀。組織行業從業人員統一宣貫和培訓。各地預制裝配式建筑評定專家需經住建部統一培訓、認證,并取得認證資格。第二,對預制裝配式建筑深化設計人員從結構設計、構件加工、構件運輸、構件吊裝等維度進行資格認證,必須持證上崗。第三,各主管部門聯合企業做好培訓和推廣工作,制定完整的施工工藝技術規范和質量監督體系,形成完善的規范標準。國內行業專家應完善預制裝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用科學的依據打消大家的安全疑慮。預制裝配式建筑優先采用EPC總承包,從設計-采購-施工全方位把控產品質量,真正實現全過程、全專業綜合高效管理,實現裝配式建筑全面穩步健康發展。第四,繼續加大對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消除目前存在的質量通病問題。完善國內現有圖集和施工操作手冊,增加常見質量問題的處理措施。編制輕質隔墻板的性能指標對應的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的指導意見,對輕質隔墻板的使用和發展起到正確的指導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完善建筑機器人政策標準體系
楊國強認為,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用機器人建房子的條件已經具備。但我國建筑行業要加速應用建筑機器人產品和技術,亟須解決當前政策體系不完善、行業標準體系未建立、監管機制不健全等主要問題。
楊國強建議,研究制定覆蓋建筑機器人研發、制造和應用全流程的政策支持體系。政府對人工智能與建筑業的深度融合進行有效引導,在基礎研究課題、產業培育和測試應用等環節提供稅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打通產學研用轉化環節,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同時在鼓勵地方先行先試與推動全國市場準入方面制定統一的制度規范,為建筑機器人的推廣創造條件。
楊國強還建議引導建筑機器人快速試點試用,協助推廣經驗證后的產品、技術及設備。鼓勵建設一批建筑機器人產業基地和示范項目,為快速試點試用建筑機器人及相關智能化設備提供場景和條件;同時聯動行業協會等力量支持和協助將試點驗證后的安全穩定、質量可靠的產品和技術在行業內推廣使用,推動建筑機器人加速走向市場,實現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凱盛科技集團董事長彭壽:發展智慧能源建筑推動建材業與建筑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彭壽認為,發展綠色智慧能源建筑有利于推動相關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引領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及建材業高質量發展。
彭壽認為要大力發展智慧能源建筑助推節能環保,建議國家層面出臺關于“分布式能源+儲能”的專項支持政策,助推行業向綠色化、智能化、現代化發展;政府部門制定薄膜電池、節能玻璃等綠色新型建筑材料一體化應用的標準和規范體系,構建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加快綠色新型建筑材料在既有建筑改造和新建建筑中的廣泛推廣,同時對綠色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單位給予綠色補貼,助推智慧能源建筑實現快速發展。
彭壽認為推進垃圾、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是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確保中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方針。建材業要充分發揮無害化消納固體廢棄物的優勢,建立與相關產業以及城市綠色發展相銜接的循環經濟體系。建材業在環保領域發展,他建議應采取這樣的基本思路:以資源循環再生為中心,建立完善的生態產業鏈,拓展環保產品和環境服務,形成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環保產業新模式。其中關鍵在于生態產業鏈的規劃和建設,通過生態產業鏈的規劃和實施,在未來產業布局上形成“資源綜合利用、廢物處理處置、環保產品、環境服務”四位一體的產業格局,建立多元化的固體廢物供給體系,打造高效的固廢資源再生和處理平臺,提供穩定的環保產品和服務價值鏈,最終形成可復制的管理和價值體系,為全國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作出積極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長王剛:盡快對建筑節能和門窗標準化立法
王剛建議,盡快對建筑節能和門窗標準化立法,建議將高性能節能玻璃的強制使用納入綠色裝飾裝修評價等相關工作體系中,以推進節能玻璃的推廣應用;以法規的形式規定建筑門窗設計標準中必須使用高性能節能玻璃,明確規定建筑節能驗收標準中必須將窗玻璃使用高性能節能玻璃納入驗收標準,對于沒有達到標準的新建項目不準竣工驗收。王剛還建議,制定有利于高性能節能玻璃推廣應用的扶持政策;率先在重點區域強制推廣使用高性能節能玻璃。
人員培養與用工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提高農民工社會地位深層次破解“用工荒”
張義光說,很多地方出臺了有針對性的舉措,比如包機、包車、包專列的‘點對點、一站式’直達服務。但就是在這樣的貼心服務下,還是有一大批農民工未返城、不愿意返城。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9077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425萬人。張義光表示,保障農民工人群就業,關系著穩就業、促民生的大目標,也是確保脫貧、防止返貧的關鍵舉措和基本保證。
張義光認為,究其根本,還是要切實提高農民工的社會地位,特別要重視解決農民工所關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等問題,努力實現權利平等、保障同等、服務均等,從而有效破解“用工荒”問題。
張義光在提案中建議,國家應設立全國統一的農民工管理和服務機構,負責協調農民工的服務管理、待遇保障、教育培訓、技能提升、權利維護等,在全國形成服務網絡;同時,要注重農民工綜合素質的提升,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建立專業化培訓形式,根據企業崗位及農民工實際需求,及時調整培訓課程和內容,提供實用的職業培訓基地與實習園地;完善培訓考核體系,對培訓質量進行追蹤反饋,切實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管理員鄒彬:推動落實農民工向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轉型
鄒彬說,曾經是建筑行業主力的“60后”建筑工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70后農民工跟不上技術迭代的步伐,而“80后”“90后”的建筑工人也在遞減,“00后”的年輕人,選擇投身建筑行業的人更少。面對建筑行業工人“代際斷層”這一現實情況,鄒彬認為,推動落實農民工向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轉型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一些年輕人選擇工作的時候,可能更愿意選擇做快遞員、外賣遞送員。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形象更加鮮明,而農民工的社會形象,還是難脫“一身塵土”“專業技能不高”的刻板印象。
鄒彬認為,想要讓行業能夠持續吸引新的人才,那么幫助傳統農民工轉型成為新時代產業工人,至關重要。只有加強這個行業的專業性,切實提高工人的技能,幫助他們轉型成為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才會加強這個行業的吸引力,才會真正吸引人、留住人。
而如何推動農民工向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轉型,鄒彬認為,要以“政府——企業”的雙主體機制來推動,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導、推廣,建立好各種職業培訓的制度;另一方面,各個企業要積極配合、鼓勵員工參與各種培訓,激勵他們自我提升。同時媒體和社會其他機構通過宣傳等方式,給建筑產業工人轉型的新渠道、新動態做推廣,讓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形象更鮮明。
全國政協委員、國網安徽宿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帶電作業班副班長許啟金:重視存量產業工人的“轉型升技”,促進國家高質量創新發展
許啟金建議,要重視存量產業工人的“轉型升技”,促進國家高質量創新發展。要更多更快地培養高技能人才,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舉措。當前,我國正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他認為,國家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離不開科技創新引領;二要有能夠駕馭、運用先進技術,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能型產業工人隊伍。新時代的產業工人要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應用。
許啟金認為,在工作中,切忌有“過得去就好,差不多就行”的應付思想。技能是靠動手練出來的,經驗是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業績是靠勤奮干出來的。技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經驗,而技能水平的提高就是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只有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才能達到“精”的地步。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追求完美。